知识产权工作站

中国发布丨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企业在海外应提高维护知识产权意识和能力

2020-11-21 12:03:37

中国网11月21日讯 (记者 郭泽涵)从早年间“同仁堂”“王致和”“狗不理”等中华老字号商标被日本、德国企业抢注,到今年疫情期间,苏州一家企业商标被印度抢注,商标抢注大战从未停歇,且愈演愈烈。而商标维权只是海外知识产权维权的一个方面,据了解,未来中国企业针对非专利实施主体(NPE)发起的专利纠纷、商业秘密等方面的海外知识产权维权将成为主要趋势。

“只要中国企业在某些领域有领先趋势,某些发达国家就会进行打压,知识产权打压是常用手段”,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副秘书长谢小勇11月11日在第十二届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上说。

11月12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党组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传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会议要求,把知识产权放在整个国家发展大格局中去思考、去谋划、去推进,确保知识产权事业发展跟上国家节拍,实现同频共振,提供有力支撑。

如何应对海外知识产权纠纷?谢小勇指出,从企业自身来讲,中国企业应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和公平竞争观念,既要积极在海外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也要在海外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这是中国外向型企业的基本立场。中国企业在海外发展必须制定有前瞻性的规划、措施,因为专利布局和商标注册、使用、维护工作所花费的成本远低于“打官司”。

“要敢于在海外维权”,谢小勇强调,“在中国和海外企业的知识产权诉讼中,中国企业是被告的情况占99%,不一定都是我们侵犯别人的知识产权,也有可能是别人侵犯我们的知识产权,把知识产权作为打压手段,所以我们要维护自己的权利,提高自己的能力。”他指出,我国应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入手,提高知识产权运作能力,提升在海外的竞争力,尽快培养知识产权布局、风险调查、资源储备、风险与纠纷应对能力,构建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生态体系。

不少中国企业抱怨,靠勤奋挣得的一点微薄的利润被诉讼费“折腾”没了。海外知识产权纠纷诉讼费用高昂,企业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很难把官司打下去。谢小勇发问,为什么欧美企业能支付讼诉费用,很多中国企业却“付不起”,是不是在成本构成方面有问题?有没有把未来可能要进行维权的成本加入产品价格中?“转变成本观念,中国企业在海外面临诉讼时会坦然一些。”谢小勇说。

据了解,由于在海外信息沟通不通畅,很多中国企业在海外被诉后,至少2个月后才知道被起诉。发生纠纷后,也难以找到渠道进行解决。

为应对这些海外知识产权纠纷中的难点和痛点,2019年7月,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设立。该指导中心旨在构建国家层面海外知识产权纠纷信息收集和发布渠道,建立中国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与协助机制,提高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知识产权纠纷防控意识和纠纷应对能力。

谢小勇表示,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成立以来,加大对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培训力度,加强沟通力度、信息通报机制,建立指导知识产权海外纠纷专家机制,组织覆盖18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位知识产权海外纠纷领域专家,要求专家对当地涉及中国企业的知识产权纠纷进行及时沟通交流,将中国企业相关诉求信息第一时间发回。该指导中心不仅将信息作为沟通桥梁,还提供法律服务。

“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必然会碰到知识产权门槛,因此要不断加大力度动用相关资源,维护企业的合法权利,我国才能成为真正的贸易强国,这一天不会太远。”谢小勇说。